季羡林,任继愈二位国学大师连续去逝,举国悲哀.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生前是清华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在悲痛之余,我心生二个问题:1)他们走了,他们的继承人呢? 2)为什么人们都称他们为大师,而不称为宗师呢?
有一次听路长全先生讲课,他很风趣,他说,"站着讲的是讲师,坐着讲的是大师,躺着讲的是宗师",这当然只是一个趣谈.
百度上是这样定义大师的,取前二条:
1、梵文 Sastr,大师范、大导师之意。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只专用于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人智顗被追赠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等。但目前(一九九二年),在*,有一位尚活着的星云和尚被人称为「星云大师」。在现今中国佛教僧伽中,除星云法师一人外,似尚未有其它任何高僧被称为「大师」的,即便连在佛教界资格最老的(?)印顺和尚,大家也只称他为印顺长老而已(不称大师)。
2、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百度上是这样定义宗师的:
1.官名。西汉平帝时置,属宗伯(即宗正),掌管散处郡国的宗室子弟的训导。《汉书·平帝纪》说:“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西晋武帝时亦置,属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训。北魏亦以宗师掌宗室。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于春官大宗伯卿外,另于天官府内,依北魏原制,设宗师中大夫、小宗师下大夫、上士、中士等官,所属尚有宗正上士、中士、下士。
2. 为众人尊崇奉为师表的人: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
二者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不大,就在于一个"师",宗师为师的多,也就是说宗师的贡献不仅是个人,更在于宗师还能教育出几个大师出来.
这就是我在此想要提出的一个观点,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大师,但却很缺宗师,能够培养出一批大师或者说至少能传个一二个大师出来的宗师.而这些大师通过自己的修研和不断的讲学最终也能成为宗师并且继续造就出一些大师出来,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会不断地继承,创新而发展.
而不是象现在,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还仍然停留在学习古人的阶段.
反过来讲,也可以说很多当学生,做学问的,为人师表的,或在一个领域有所研究的,我们从上大学到工作到退休,却也一直就没学会好好跟住一位大师,跟住一位宗师,把大师宗师的知识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江苏商路明JIM节目管理中有一个"造人"法则,就是这个道理,放在企业里,他是要打造一个团队;放在学校里,就是要努力培养出一批至少能有所领悟的学生来,在社会上就是要让基层的群众能学会更文明的行为方式,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快乐的工作方式
所以,我想大声呼吁,那些大师们还是多做些讲师的事,多到学生中去,多到群众中去,把你们的知识传播出去,并能发现一些苗子,悉心培养出你的更多的继承人!
本人同时以此文自勉!
商路明
2009-7-18早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