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exile china industry fabric china nonwoven china composite china interlining china geotextile china 中国技术织物网,技术织物包括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上统称"Technical Textile",技术织物以新型材料的角色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应用。比如大家已知的产业用布,玻璃钢,一次性医卫产品,碳纤维车,灯箱布,土工布,水刺非织造,针刺无纺,纺粘熔喷,衬布等.

产品系列
您的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

中国技术织物装备40年

[ 字号:   ]发布时间:2019-5-8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3607


1978年,我国帘子布产量4.68万吨,工业用呢产量2695吨,工业用毡产量1602吨,麻袋产量约3.2亿条。
1984 年,我国纺织工业部确定纺织分为服装、装饰、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1985年,纺织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产业用纺织品工作会议,将产业用纺织品分为十六大类。技术织物(制品)则包括了这三大领域中以新型纺织复合材料技术为主的一系列产品。
198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1200家企业,扣除麻袋消耗量,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约53万吨,占纺织纤维消耗量的比重仅为11%。
1998年,帘子布的产量达到19.4万吨。
2017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消耗纤维量达到1508.3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为27.8%,化纤的消耗比重约90%。
1978~2017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及相关领域,共有4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
1987年,广州第二合成纤维厂引进的德国莱芬豪舍公司纺粘生产线举行投产仪式,结束了我国没有纺粘法非织造布设备和产品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引进设计了112型针刺机,委托江苏任阳农业机械厂加工制造样机,逐渐在任阳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针刺机生产基地。
1995年,海南欣龙公司引进欧洲2.5米水刺生产线。2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刺非织造布生产和供应基地。
工业进步
产业用纺织品是我国纺织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行业也逐步被纺织行业内外所熟知。
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用纺织品的品种比较少,主要是一些筛网、工业毡呢、绳线带、帘子布(线)等,以及应用于国防军工的特种纺织品。国家纺织部在科技司下设特品处,主要负责纺织军工配套的管理与服务,这成为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规范、系统发展的起点。
1984 年,我国纺织工业部将纺织产品分为服装、装饰、产业用三大领域。1985年纺织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产业用纺织品工作会议,将产业用纺织品分为十六大类。
1978年,我国帘子布的产量为4.68万吨,工业用呢的产量为2695吨,工业用毡的产量为1602吨,麻袋的产量约为3.2亿条。棉花是产业用纺织品的主要原料,化纤的比例比较小,如在1978年的帘子布生产中,棉帘子布占77%,化纤只占23%;而到了20年后的1998年,帘子布的产量达到19.4万吨,棉帘子布的比重已经不到1%,而锦纶帘子布的比重达到了84.9%;2017年,中国帘子布的产量已经达到80.4万吨,锦纶和涤纶帘子布的产量基本持平,棉帘子布已经没有生产。40年间,中国帘子布的产量年均增长7.37%。
1988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1200家企业,纤维消耗量约120万吨,占全部纺织纤维消耗量的22%,但是其中化纤的消耗量只有40万吨,约占三分之一。虽然纤维消耗量很大,但是麻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1988年我国麻袋的产量达到9.3亿条,消耗的纤维约60万吨,如果扣除麻袋因素,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为53万吨左右,占纺织纤维消耗量的比重则降为11%,而服装和装饰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分别占67%和22%。
2017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消耗的纤维量已经达到1508.3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为27.8%,化纤在产业用纺织品消耗纤维的比重已经达到90%左右,消耗的其他纤维包括玻璃纤维,而棉花、麻和毛纤维的用量已经非常低。1988年至2017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年均增长12.24%,在纺织行业中的比重增加近18个百分点(1988年的数据不含麻袋的消耗量)。
2017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242.61亿美元,产业用涂层织物、非织造布、毡布、帐篷、合成革及基布、包装用纺织品、尿裤卫生巾、线绳(缆)带、擦拭布、产业用玻纤制品非织造防护服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而在2005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额只有54亿美元,2005年至2017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出口额年增长13.3%。如果以第59章工业用纺织品为例,2000年我国该章产品的出口额只有3.96亿美元,2016年则达到69亿美元,年均增长19.6%。
协会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部提出纺织分为服装、装饰、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以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纺织工业部1987年就提出拟组建中国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在内的12个行业协会的规划;1994年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成立产业用纺织品等4个协会的要求;1995年初,中国纺织总会批准着手组建中国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随后几年中根据中国纺织总会“边筹建,边工作”要求,开展了大量会员登记管理、展会、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行业工作。伴随着90年代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推广应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土工用纺织合成材料,正式建立全国性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社团组织日益迫切。
2000年,国家纺织工业局向国家经贸委和民政部提出把下属“中国纺织工业企业(集团)公司联合会”更名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2001年,国经贸产业(2001)266号文和民发(2001)252号文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纺织工业企业(集团)公司联合会”更名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申请。2002年6月,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杭州萧山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朱民儒当选理事长;2006年9月,协会在上海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朱民儒连任理事长;2011年3月,协会在常州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李陵申当选会长;2016年5月,协会在佛山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李陵申连任会长。
从2001年到2010年,协会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积极发展会员,先后成立纺粘法非织造布分会、水刺非织造布分会、衬布材料分会、造纸用纺织品分会并加强对分会的管理工作。协会协助政府开展行业形势研究,力争有利于行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作好展会、统计、信息、标准、培训等工作,为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在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重大事件中,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在服务社会、企业和人民群众等方面凸显协会的社会责任。
2011年以来,协会内部规章制度日益健全,组织机构日益完善,先后又成立了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分会、土工用纺织合成材料分会、特种纺织品分会、绳(缆)网分会、线带分会、卫生和母婴用品分会。协会从“广业与崇德并重、服务与聚人兼顾”的理念出发,围绕能力提升、绩效提升、管理提升、文化提升,通过转换服务模式和延伸服务链条,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行业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完善行业标准化工作以及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协会2012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协会、2015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是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领域。在非织造布方面,我国是在1958年首先由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非织造布工艺技术和设备,1966年第一家非织造布厂投产,用纤网型缝编与饱和浸渍黏合法生产非织布。1986年我国约有300家左右,产量在1.8亿平方米左右,折合成重量约5.4万吨,当时全球的产量在100万吨左右。有趣的是,300家非织造布企业中,在纺织系统内的只占18%,而82%的企业在轻工、建材、石化、手工和商业系统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从工艺看,热粘合和化纤粘合是主流的技术,占比超过70%,而目前主流的纺粘工艺还处在设备调试阶段,水刺工艺国内还没有引进,应用上以喷胶棉、衬布等为主,当前应用量最大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处于空白。
到了1997年,我国非织造布的生产线数量已经超过1000条,产能54万吨,实际产量29万吨,相比于1986年,产量增长了437%,年均增长16.5%。2017年中国非织造布的产量为564.3万吨,纺粘非织造布的比重已经近50%,而热粘合、化学粘合的比重已经不到13%。2000-2017年,我国非织造布的出口量由3.4万吨增长到89.4万吨,出口额由9400万美元增长到26.1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21.21%和21.59%,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由2.1%增长到2016年的17.6%。
科技提升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应急安全、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是战略性新材料的组成部分,是全球纺织领域竞相发展的重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行业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不断对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需要和方向,各级相关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和行业重大科技规划的发布实施,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指导和支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快速推广应用,持续支撑推进了行业整体发展。
行业国家荣誉日益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行业科技工作取得多项重大成功,据统计,1978-2017年间,行业及相关领域,共有4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设备的借鉴和创新应用等方面。如1979年,行业相关两项抓棉机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和四等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基本工业生产的部分产业用纺织品制品实现突破,“可溶性止血纱布”、“ 防水防油透气涂层布”、针刺造纸毯、高档合成革、南极科考防寒服等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或科学技术进步奖;同时,行业已经注重一些国际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在人造血管、静电纺纱技术、中空纤维及超滤器等方面进行了部分探索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或科技进步奖;纤维原料和机械装备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动力。20世纪末,随着水溶性纤维、高强高模维尼纶、高产梳棉机、针刺机等化纤和纺机领域重点技术和产品的突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产品性能、应用领域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和拓展。
进入21世纪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更好地满足了工业生产、国防军工、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行业更加体现出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广和无限替代的特点,行业科技成果更加获得认可和重视,所获国家级奖项的级别和权重日益增加。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纺粘熔喷技术跨越三阶段跻身世界先进
1987年1月18日,广州第二合成纤维厂引进的德国莱芬豪舍公司纺粘生产线举行投产仪式,结束了中国没有纺粘法非织造布设备和产品的历史,该生产线幅宽2.4米、生产能力1000 吨/年,采用整板、负压牵伸工艺。1992年7月11日,第一条国产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在金州无纺布厂进行了实物投料试车,该线采取了多板、小狭缝牵伸方式,幅宽2.5米、产能为1000吨/年。1993年7月,江阴金凤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首先引进了德国莱芬豪舍公司2.4米幅宽熔喷法生产线,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奥宏超细滤材有限公司引进了美国Accurate(精确)公司1.6米的熔喷设备,这些连续式的卷材生产线改变了我国只能以间歇式工艺生产熔喷片材的历史。1996年5月,北京宝斯特公司研制成功国产幅宽1米熔喷模头,实现了国产熔喷法非织造生产线宽幅连续卷材生产。
30多年来,我国纺粘熔喷行业通过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经历起步建设、高速增长和调整升级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纺粘熔喷行业产品门类齐全、应用广泛,设备制造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技术和产品性能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适用原料涵盖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聚酰胺、聚乳酸和聚苯硫醚,生产工艺囊括了热轧、针刺、水刺、熔喷、SMS、多模头组合、双组分复合等多种门类,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也已成功出口世界多个国家。
水刺技术快速发展为亚洲最大产销基地
1995年,海南欣龙公司引进欧洲水刺生产线,幅宽2.5米;1996年,宁波育豪公司成功安装中国台湾产水刺生产线;1998年,常熟飞龙公司开发出第一条国产平网水刺生产线;2001年,河北东纶实业有限公司建成第一条国产转鼓水刺生产线,生产线设备由郑纺机提供,幅宽2.5米。20多年来,我国水刺非织造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水刺非织造布生产和供应基地,也是湿巾和医疗产品OEM最大的制造商。近年来,水刺非织造行业逐步转变为按市场需求规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路线和产品类别呈现差别化趋势。目前,水刺非织造产品分布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面广量大的医卫材料,主要有干/湿擦布、手术衣及帷幔、医用辅料、面膜基材等;第二大类是工业用材料,主要有普通合成革基布、超细纤维革基布、汽车复合基布等;第三大类是建筑装饰用材料,主要有装饰墙布、窗帘布、服装衬布等。
针刺技术起步晚市场渐成熟
我国的针刺非织造技术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引进设计了112型针刺机,幅宽1120mm,频率120次/分钟。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委托江苏常熟任阳农业机械厂加工制造样机,任阳农业机械厂拥有了针刺机制造技术,并逐渐在常熟任阳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针刺机生产基地。20世纪末,我国针刺法非织造布市场逐渐成熟,技术快速进步,竞争逐渐激烈,开始出现250型、360型等宽幅针刺机,针刺频率达到600次/分钟,针刺机品种增加到起绒针刺机、提花针刺机等。目前,我国针刺机可加工产品幅宽8500mm,针刺频率1800次/分钟,总体水平与国际领先技术仍有差距。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联系人:钱先生 电话:13004383037。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CTT技术织物”的作品,禁止复制、转载,其版权属于本网所有,经本网同意后必须注明“来源:CTT技术织物”。转载者本网必追究法律责任。